
2024年3月,江苏省发展改革委、市场监管局印发了《江苏省(近)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(暂行)》(以下简称《初期指南》)。时隔一年,2025年6月,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《零碳园区建设指南》报批文本公示(以下简称《深化指南》)。从《初期指南》到《深化指南》,江苏省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,指标更细、要求更高。
今天,我们邀请到ICAS英格尔认证可持续发展事业部零碳园区专家方喆,方老师在“零碳园区”规划、碳排放核查与碳中和咨询方面拥有十余年项目经验,曾参与多个省级零碳试点园区及《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》的研究与应用工作。此次他将以审核专家和咨询顾问的视角,为我们深入解读江苏零碳园区政策升级及建设要点。
为更好地助力企业落实零碳园区建设,7月25日下午15:00,方老师将在线上展开《抢占绿色未来!零碳园区建设指南与评价规范360°解读》直播分享。届时,将深度拆解政策与标准的内在逻辑,全面解析企业零碳园区建设路径。
从“路径”到“标准”,
《深化指南》带来了哪些升级?
《深化指南》在《初期指南》的基础上有了多方面的升级,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:
首先,内容框架更系统。《初期指南》聚焦于零碳产业园的“六化”建设方向,包括能效标杆化、生产清洁化、能源零碳化等,侧重于在理念宣贯与基本路径规划。而《深化指南》则新增 “绿色低碳创新”“绿色基础设施”“碳信用评价”等板块,提出完整的“建管评用”闭环架构,扩展了建设要素和前沿方向,像氢能、CCUS、数字能源平台等均被纳入,让零碳园区的建设体系更全面、更具前瞻性。
其次,指标体系更精细量化。《深化指南》明确了29项具体建设指标,并分类为一类(刚性达标)、二类(推荐性)、三类(鼓励性)。例如,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≥80%”“产出产品单位能耗达到或优于2级限额标准”“规上企业碳排放核查覆盖率 100%”等。相比之下,《初期指南》更强调方向性、方法性,量化指标较少,更适用于前期探索阶段。《深化指南》指导零碳园区建设指标如下:
再者,技术深度和执行门槛提高。《深化指南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能碳数据整合与平台建设要求,如90%以上企业覆盖的数字管理平台等。同时,它强调企业端碳资产管理与参与碳市场履约,推动零碳园区建设从“政策推动”向“市场驱动”转变,这对园区的技术应用和执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最后,对园区主体提出更大挑战。《深化指南》中的高标准指标体系对园区的规划能力、技术储备、资金投入、企业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尤其是对中小园区而言,构建平台化管理体系、满足高比例绿电、推行碳足迹核查等都需要跨组织整合能力和资金支持,这无疑是不小的挑战。
零碳园区先建设、后认证?
“指南+规范”的闭环逻辑是什么?
这其实涉及到《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(T/CECA-G 0344—2025)》(以下简称《规范》)与《初期指南》《深化指南》的关系。《规范》是用于评价园区是否达到“零碳”标准的认证标准,重点是回顾过去一年是否符合零碳要求。而《初期指南》和《深化指南》则面向未来,引导园区如何建设零碳体系。
两者对《规范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第一,为零碳园区评价提供系统化建设路径。《规范》要求园区具备温室气体核算、碳管理制度、碳量化与第三方核查等基础能力,《初期指南》与《深化指南》正是围绕这些核心能力进行建设路径设计,帮助园区建立与《规范》相适配的“碳管理+能效提升+减排抵消”闭环体系。
第二,在指标口径和数据基础上高度衔接。《深化指南》中明确了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”“终端用能设备能效”等关键量化指标,与《规范》中的评价项如“能源结构优化”“绿色建筑覆盖率”完全对应。《初期指南》中提到的碳排放核算边界、量化方法(采用 ISO14064-1、GB/T 32150 等标准)也与《规范》中要求一致,为园区申报认证打下了坚实的数据核算基础。
第三,推动评价标准从静态合规向动态绩效转变。《初期指南》和《深化指南》不仅关注是否 “达标”,更强调动态推进、机制建设与持续改善,而这些正是《规范》中强调的“全过程管理”理念,让零碳园区的评价更具科学性和持续性。
所以,零碳园区建设和认证是相辅相成的,建设是基础,认证是检验,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零碳园区的发展。
当前阶段,园区如何应对新挑战?
面对《深化指南》带来的新挑战,园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:
一是紧跟政策,提前布局。园区需建立系统工程思维,提前进行能力储备与多主体联动机制建设。建议园区管委会组织专项小组,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,共同研究《深化指南》要求,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,确保在政策框架内有序推进零碳建设。
二是强化技术支撑。园区应加快数字能源平台建设,引入物联网监测设备,确保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,为能碳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持。同时,鼓励企业推进节能降碳技术研发投入,提升园区整体技术水平,以满足更高的标准和市场准入要求,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三是推动企业协同。园区需加强企业间的协同合作,建立工作专班小组,定期召开会议,推动重点企业共同参与碳市场履约。对于中小企业,园区可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,帮助其提升碳管理能力,形成园区内的零碳建设合力。
四是注重宣传与信息披露。园区应及时披露碳足迹信息,增强透明度,赢得社会认可。同时,将碳足迹管理成果融入园区品牌建设,提升园区的绿色形象,吸引更多绿色产业和资源入驻。
《深化指南》从“路径”走向“标准”,不仅是对《初期指南》的深化延展,更是从试点阶段走向全面推广的转折点。园区需紧跟政策导向,强化技术支撑,推动企业协同,注重宣传与信息披露,积极应对更高建设门槛和认证挑战。未来,《规范》的普遍应用将倒逼园区严格按照指南建设路径提升能力,形成建设与评价的互促闭环,助力江苏省零碳园区建设迈向新台阶。
在这个过程中,ICAS英格尔认证作为国内领先的认证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机构,具备低碳减排领域的深厚积淀与专业能力,取得首批零碳园区评价机构授权证书,荣获碳标签授权评价机构、零碳工厂评价机构等称号,牵头起草《环境、社会与治理(ESG)管理体系要求》等标准,可为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与实际价值的绿色发展指导,并为园区提供专业有力的支持。
下一篇,我们将带来零碳园区建设更深入的解读,聚焦零碳园区建设中的具体案例和实操技巧,看看那些成功迈入零碳行列的园区是如何突破难点、实现目标!
供稿:方喆
编辑:付容格
审核:付立君
阅读 104